阅读有光丨读《红岩》,铸忠魂!
读《红岩》铸红魂
武警重庆总队执勤第二支队 罗洋
“红岩上红梅开,千里冰霜脚下踩,三九严寒何所惧,一片丹心向阳开……”
《红梅赞》的梅香透过文字浸染书桌,染红了天,染红了万家灯火,染红了我跳动的心脏。
我怀着崇敬的心翻开了《红岩》这本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作品。“红岩”二字直译就是红色的石头,可是什么样的石头会是红色的呢?
带着问题,我走进了《红岩》的世界,书中描写了在1948年山城重庆的革命先辈在国民党的疯狂镇压下,仍坚守理想,不屈斗争的故事,主要刻画了许云峰、江雪琴、齐晓轩等英雄人物。
江雪琴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人物,也就是书中的江姐。
江姐是一名女性角色,在她的身上我看见的不是传统女性的柔弱,而是一个意志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。
当她看到城头上挂着丈夫的头颅,不但没有一蹶不振,而是化悲痛为力量,勇敢地担负起丈夫未完成的任务;当她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酷刑时,仍能宁死不屈,坚决保守党的秘密。
“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牺牲,我们每个人,都应该,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,心不跳。”即便身处狱中,她仍保持着干净整洁、举止从容,党性始终坚定,必胜的信念始终如初。
“筷子是竹子做的,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!”这是江姐在面临敌人严刑拷打时的呐喊。
读到这里,我心潮澎湃,一种对革命烈士的敬佩景仰之情,一股强烈的家园情怀,一道献身国防的信念猛烈地冲击着我。
这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,何谓“红岩”。
红岩是烈士精魂铸就的铮铮铁骨,红岩是烈士为如今这盛世筑起的钢铁长城。
我与红岩的缘分也不只是在书中。
红岩文化诞生于山城重庆,而重庆就是我的家乡,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,我的成长之路上充斥着红岩文化,我是听着红岩的故事,看着红岩画本长大的。
小时候为故事中的小萝卜头、江姐这些人物的行为所感动,也想着有一天能像她们那样坚韧不拔、信念坚定、闪闪发光。
刚踏进军校时极其不适应,尤其在训练擒敌、摔跤的时候,每一次摔倒都是一次考验,摔前不敢倒,摔后不想起,身体阵阵酸痛。
无数次想过放弃,又无数次被江姐她们激励,她们被扎竹签、拔指甲,身心受到严重侵害都没有想过退缩放弃,而我面对日常的训练就想着放弃又何谈强军报国呢?
红岩精神根植于我的内心,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,激励着我,让我意志更加坚强,信念更加坚定。
不仅是我,我所在的部队官兵也深受红岩文化滋养。
部队广泛开展读红岩书籍、唱红岩歌曲、看红岩电影、聆听红岩微课、在渣滓洞、白公馆等地参观见学……也正是在红岩文化的滋养下,部队官兵们把哨位当作战场,认真履职尽责,站好每一班哨、执好每一次勤。
无论是在繁华的街道商圈中,还是在偏远的地区里,官兵们守得住本心,耐得住寂寞,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。
在面对山火、洪涝灾害这些紧急任务时,官兵们积极请战,不惧艰险迎难而上,奋不顾身地冲在抢险救援的一线。
红岩石上红梅不朽,风雪路上青年永驻……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为革命事业牺牲的先烈们,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如今的盛世繁华、国泰民安。
我愿以我的双眼,去看见你们渴望的景色;我愿意用你们的心,去完成你们未尽的理想,去建设更加动容的时代。永远铭记,永远热枕,永远向前看。
整理:徐礼跃
作者:武警重庆总队 罗洋、刘洋
往期推荐